杭州远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绿色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赟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美仪自动化有限公司

杭州中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乐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博华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正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莱默尔(浙江)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得力纺织有限公司

杭州东城信息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奔明沃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先创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双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

杭州小马驹创业服务有限公司

上一环保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浙江省省直建筑设计院

杭州先菲化工有限公司

浙江南德电气有限公司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友创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联核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蕴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霆嘉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海拓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塔西化工有限公司

浙江中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天创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浙大易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开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恒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开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萧山区纺织印染行业协会

浙江中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高士达印染有限公司

杭州益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新瑞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心

杭州达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三拓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华仑印染有限公司

杭州天成印染有限公司

杭州天瑞印染有限公司

杭州天宇印染有限公司

杭州新生印染有限公司

三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三元纺织有限公司

杭州钱江印染化工有限公司

杭州汇维仕永盛染整有限公司

浙江智兴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钱江印染化工有限公司

杭州汇维仕永盛染整有限公司

浙江智兴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浩然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圣山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中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
电 话:0571-87039794 28807660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138号2号楼东5楼502室
网 址:www.zjyr.net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纺织行业“十四五”时尚发展指导意见

2021-07-07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围绕中国纺织行业发展新定位,基于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绿色化的消费需求迭代,顺应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逻辑,中国纺织行业的时尚发展,将实现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优秀文化为引领、品牌建设为抓手、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创意高密集、资源高融合、产品高附加值发展,旨在构建时尚资源的集成创新生态体系,最终引领时尚消费潮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升中国时尚话语权,创建世界纺织时尚强国。

  一、现状和形势

  (一)“十三五”纺织行业时尚发展成效

  1.时尚研发的先导机制初步确立。作为时尚发展的先导驱动,由专业机构、重点企业、产业集群、专业院校组成的流行趋势协同研究发布机制初步形成,全面覆盖了色彩、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家纺等产业链各环节,有力保障了流行趋势的系统传导与价值转换。

  2.时尚设计的原创能力明显提高。作为时尚发展的核心能力,全行业的时尚创意设计能力从过去的简单模仿阶段,逐步过渡到主张原创设计、凸显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阶段,文化承载与运用能力明显提升,设计人才梯队有效建立。“十三五”期间,全国有超过100所本科院校、300所高职院校设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时尚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3.时尚发展的科技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作为时尚发展的刚性支撑,全行业时尚发展的科技应用能力不断增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大量运用,新制造、新产品、新体验不断突破。以环保为导向的功能性材料,小批量、个性化定制模式,从设计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解决方案,3D打印、虚拟试衣以及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基于环境的情境识别技术、基于全方面感知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时尚发展的重点与亮点。

  4.时尚品牌的运营能力系统提升。作为时尚发展的主要价值载体,时尚品牌运作细分化、个性化、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十三五”期间,国内主要大型商业实体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约4500个,增长近三成;时尚元素更多融入产品开发设计和零售渠道环节,以多品牌、多业务布局为特征的时尚集团日渐增多。原创潮流品牌消费规模逐年提升,占品牌消费的比重已超过15%;一批优势品牌到国外开设终端店铺,超过百家品牌通过世界知名时装周展示中国时尚的魅力,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

  5.时尚消费的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作为时尚发展的模式应用,智慧零售、跨界零售、无人零售、绿色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全客群、全渠道、全品类、全时段、全体验、全数据、全链路深度融合,移动互联技术、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裸眼3D技术不断创新流通业态、创新购物场景、创新服务体验。

  (二)存在的问题

  1.时尚创意的设计动力依然不足。时尚设计的高质量供给能力不足,抑制了有品类、有品质、有品位的消费审美,导致产品趋同、服务趋同下的产能过剩与低价竞争依然存在,适应中国消费市场的原创设计仍较匮乏。原创设计保护力度不足,设计文化创新驱动缺乏原生动力,尚未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

  2.时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有待加强。以时尚产品为服务目标的科技驱动力有待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创新围绕时尚产品的应用转化率依然不足,时尚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时尚新品的市场成熟度及时尚服务的体验感等方面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3.时尚文化的引领能力尚显不足。行业缺乏具有较强文化引领能力的自主品牌,消费认知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培育。部分品牌尚未形成鲜明的品牌文化基因,导致风格识别性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文化自信不足。

  4.时尚主流的话语影响力处于弱势。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中国纺织行业的时尚创造力、感召力与公信力依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多媒介、有创意、有影响力的时尚舆论导向能力不强。具有符号意义的“大师、大事和大牌”在主流时尚话语权体系中呈现缺席状态,尤其是内涵深刻、技术先进、具有相当文化渗透力的世界级知名时尚品牌较少。

  5.时尚人才的系统保障力仍需提升。伴随着时尚发展不断交叉、融合和渗透的趋势,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创意人才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尤其是具备运营时尚产业综合技能的跨学科、跨行业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在行业内呈现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无法适应时尚需求的快速迭代。

  (三)“十四五”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中国纺织行业的时尚发展将重点呈现三个维度的时尚特征:

  1.以需求驱动为特征的“生活时尚”。步入数字经济时代,以个性化需求、体验式服务、精神型消费为基础的生活时尚将不断引领生产方式的进化,基于快速反应、有效产能的柔性供应链将被重构。时尚新业态与时尚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将进一步提升时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匹配与价值统合。

  2.以时尚文化复兴为特征的“本土时尚”。以中国特色时尚文化复兴为特征,本土品牌将逐步摆脱由西方时尚文化主导的跟随型、依附型发展模式,基于传统与当代时尚文化资源的加速融合,时尚人格更趋原创、独立、丰富,国潮驱动下的“世界级时尚品牌”诞生有望。

  3.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时尚”。可持续时尚的发展,不断体现在发展观念与产业实践、供给侧到消费端的统一性,以及以绿色原料、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为抓手的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推动全产业链制造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可循环化发展。

  二、重点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打造世界纺织时尚强国的产业愿景,中国纺织行业应加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时代特征的时尚生态,大力推动基于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产业复兴与时尚创新,以科技赋能创新,以包容彰显个性,以人文塑造价值,实现纺织产业的创意高密集、资源高融合、产品高附加值,缔造时尚强国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话语权。

  1.科技创新与设计提升目标。提升以智能预测、智能设计、智能时尚供应链、智能营销为一体的时尚产业链综合管理能力;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产业时尚发展的融合,引导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制造技术广泛应用;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注重提高企业研发设计人员占比,工业设计投入占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30%以上,实现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持续增长。

  2.文化赋能与品牌建设目标。培育一批体现新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纺织大工匠、工艺美术大师、行业设计人才,重点推广100位纺织工业文化先锋人物;培育一批品牌竞争力优势企业,推动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协调发展,培育百亿以上品牌价值企业超过40家,重点培育3-5个时尚品牌集团跻身国际知名品牌阵营,培育千亿以上品牌价值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的全球时尚影响力。

  3.责任践行与绿色发展目标。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组织一批企业践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速气候创新行动,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跨越,形成中国纺织行业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的可持续时尚生态。

  三、重点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以文化为引领,提升时尚发展软实力

  1.开展时尚文化的资源梳理与应用研究。提炼中国纺织行业的特色文化内涵,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与当代消费审美的创新性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深化中国文化基因研究阐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的技艺融合、资源转换与市场应用。以纺织工业遗产、纺织工业旅游、纺织工业文化博物馆为载体,推动纺织工业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的融合,促进产业时尚向消费时尚的认知转换。

  2.深化时尚文化的跨界融合与平台建设。注重发挥专业展会、时装周、设计大赛等时尚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融合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区域创新,促进跨界时尚资源的深度聚合。支持以中国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灵感和风格的设计师与品牌“走出去”,遴选优秀设计人才予以重点扶持,布局设计价值转换的全球商业渠道,提升中国时尚的全球文化影响力。

图片

  (二)以设计为依托,提升时尚发展支撑力

  1.培育复合维度下的时尚设计人才。优化时尚人才支撑体系,完善时尚人才培养和成长体制机制。推动培育纺织产业不同细分行业领域内,复合型、多梯度的专业时尚人才。重点培育能够代表中国时尚、风格鲜明、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时尚设计大师。

  2.培育平台协同下的时尚设计能力。加大工业设计平台建设,提升纺织工业时尚设计管理水平,加快纺织工业设计关键环节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协同研发,建立健全纺织工业设计规范和标准体系。

图片

  (三)以科技为驱动,提升时尚发展硬实力

  1.加快纺织智能时尚的数字化升级。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尚设计体系,发展集成设计、系统设计、柔性设计、互动式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等,加快3D5GAIVR、传感等核心技术的交叉融合,加快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时尚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利用虚拟技术提升智慧零售的时尚体验,强化数据对时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向赋能、赋值、赋智作用。

  2.加快纺织时尚柔性制造的模式升级。构建以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技术为核心的时尚制造体系,促进以建模仿真、立体编织、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技术与时尚产品的跨界融合发展;紧跟流行趋势和消费需求,以小批量、短周期的生产模式实现适时、灵活、便捷、快速响应的定制生产。

图片

  (四)以品牌为主体,提升时尚发展承载力

  1.加强品牌的消费引领能力建设。培育一批承载中华文化、引领时尚消费的“国潮”品牌,推动企业与独立设计师开展时尚供给、创意设计与渠道建设等合作,提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持续推进品牌价值评价,培育一批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时代特征的优势品牌。

  2.加强品牌的资源集聚能力建设。制定区域品牌战略规划,着力提升区域内部协同发展能力;建立规范集体商标使用与管理机制,注重区域品牌美誉度与影响力提升;开展区域内竞争力优势企业遴选,充分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协调发展。

图片

  (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提升时尚发展责任力

  1.加强可持续时尚的标准体系建设。推广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构建可持续时尚标准化评价体系,推动标准化评价体系与国家政策法规的有效对接;完善可持续时尚原料、技术、产品的认证,适时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可持续时尚追溯体系。

  2.引导可持续时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按照中国时尚产业的气候创新2030行动路线,提升时尚品牌的能源利用效率,强化产业协同,加速低碳化转型,推进时尚品牌从末端治理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新生代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研究,组织编制《纺织品服装可持续时尚消费指南》,利用大型行业活动、社会媒体、网络直播平台等,加强对可持续时尚消费理念的宣传推广,促进可持续时尚对于消费理念和行为模式的广泛渗透,切实引导广大消费者践行可持续消费。

图片

  四、保障措施

  (一)给予税收和金融支持

  1.加强税收政策支持时尚品牌发展。对于全链路数字化升级的纺织服装时尚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对于独立设计师品牌,一定期限内给予税收优惠,其中获得国内外知名设计类奖项的品牌给予适当期限延长;对于大学生从事纺织行业时尚发展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一定期限内给予税收优惠。

  2.鼓励引导金融支持时尚品牌发展。鼓励引导国内外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天使基金等机构投资时尚发展的纺织服装企业和市场化独立设计师品牌;积极稳妥发展中小微企业的时尚供应链金融,为促进时尚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

  (二)引导加大资金支持

  1.加大纺织行业时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支持优势时尚品牌企业布局海外市场,引进国外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支持独立设计师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参加国际知名时装周等展演活动。

  2.积极引导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等联合建立时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和时尚创意园区、特色小镇等时尚载体建设;支持产教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实施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双导师制度。

  (三)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1.发挥行业协会协调、服务作用。组织开展优秀品牌、优秀人才、时尚载体的申报、推荐工作及品牌、人才培育活动,协助品牌“走出去”及资源“引进来”。

  2.发挥行业协会研究、监测作用。组织专业机构和行业专家建立健全城市时尚指数评价体系、时尚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人体数据标准体系等基础研究体系,加强推广应用;及时监测行业发展状况,完善统计指标体系。

  (四)实施示范引领

  1.加强优秀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选树优秀的区域品牌作为试点示范宣传推广,支持开展优秀企业品牌和设计师品牌遴选与宣传推广活动。鼓励支持各地围绕纺织行业时尚发展举办时尚论坛、专题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加强政产学研商等各界交流,推广纺织行业时尚发展先进经验。

  2.有序推进时尚载体建设示范引领。由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联动,加强创意园区、时尚街区、特色小镇建设,选树一批标杆持续开展试点示范,进行广泛宣传与经验推广。

  (五)优化产业时尚发展的生态环境

  1.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时尚品牌在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的话语权;持续改善规范线上营商环境,切实落实电商平台责任;大力倡导产业链诚信,约束失信企业,建立金融信保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建立时尚品牌的知识产权信用公示制度和纠纷预警机制。

  2.引导社会各类媒介的正向推广。立足国内国外的时尚舆论体系引导主流媒体、新兴媒体和社交平台等各类媒介,加大对时尚文化、时尚品牌、时尚活动的多维度、创意化推广,广泛传播时尚消费理念,宣传健康消费方式,展示鲜活、立体、全面的中国纺织行业时尚发展面貌,打造融通中外的新理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中国时尚品牌影响力与中国时尚文化自信。

 

上一页远信“高效节能数字化定形机”项目通过鉴定
下一页纺织行业“十四五”绿色发展指导意见

版权所有: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   浙ICP备06054880号
电话:0571-87039794 28807660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138号2号楼东5楼5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