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远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绿色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赟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美仪自动化有限公司

杭州中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乐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博华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正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莱默尔(浙江)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得力纺织有限公司

杭州东城信息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奔明沃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先创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双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

杭州小马驹创业服务有限公司

上一环保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浙江省省直建筑设计院

杭州先菲化工有限公司

浙江南德电气有限公司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友创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联核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蕴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霆嘉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海拓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塔西化工有限公司

浙江中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天创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浙大易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开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恒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开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萧山区纺织印染行业协会

浙江中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高士达印染有限公司

杭州益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新瑞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心

杭州达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三拓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华仑印染有限公司

杭州天成印染有限公司

杭州天瑞印染有限公司

杭州天宇印染有限公司

杭州新生印染有限公司

三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三元纺织有限公司

杭州钱江印染化工有限公司

杭州汇维仕永盛染整有限公司

浙江智兴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钱江印染化工有限公司

杭州汇维仕永盛染整有限公司

浙江智兴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浩然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圣山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中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
电 话:0571-87039794 28807660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138号2号楼东5楼502室
网 址:www.zjyr.net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21-04-19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一章行业概况

纺织服装行业包括纺织和服装两类行业。纺织是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非织造纺织材料和三维复合编织等技术产生后,现在的纺织已经不仅是传统的手工纺纱和织布,也包括无纺布技术,现代三维编织技术,现代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生产的服装用、产业用、装饰用纺织品。所以现代纺织是指一种纤维或纤维集合体的多尺度结构加工技术。服装指的是衣服鞋包玩具饰品等的总称。

据相关报道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3。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截至2019年底,纤维加工总量达到1620.31万吨,201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767.3亿美元,占全球36%以上。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总资产、总营业收入分别占到工业的9.5%4.8%5.4%。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国货物出口额的比重为12%;纺织品服装净创汇2501.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71.1%

纺织服装行业从业人数1103.2万人,占全国工业的9.6%,加上批发零售的从业人数可达1612万人。纺织服装、服饰业工业企业单位共有 13,876 家。

国家统计局将纺织工业分类为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以及皮革、皮毛、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三大类。按照工业总产值的标准,纺织业、服装业为整个纺织工业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其中,纺织服装业归类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按照产成品的不同,纺织服装业可分为:1、男女长短大衣、长短斗篷、带风帽的外衣、防风短外衣;2、男女西服套装、男晚礼服(燕尾服)、男无燕尾套装夜礼服;3、便服套装、单件上衣、裤子、裙子、旗袍、衬衫;4、男女长短睡衣裤、睡衣裙、长短衬裙、睡袍浴衣衬衣;5、儿童及婴儿服装;6、各式运动服、游泳装、滑雪服等针织的田径服、滑雪衫及其他制品;7、职业服、劳动保护服、少数民族服装;8、防寒服装、独立羽绒服装厂生产的羽绒服装等。

根据证券行业的分析认为纺织工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从证券行业实证研究角度来看,一般分为男装、女装、家纺、鞋帽、休闲服、丝绸、印染、棉纺、其他纺织、其他服装、毛纺、辅料等子行业。

按照中国服装协会的规定,纺织服装行业可细分为女装、男装、童装、运动与休闲装、职业装、羽绒服、内衣、服装辅料、服饰等子行业。

 

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2.1 纺织服装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

   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产业链由三条基本产业链连接而成,它们分别是天然纤维产业链、化学纤维产业链和纺织产业链。天然纤维产业链和化学纤维产业链是纺织产业链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天然纤维产业链和化学纤维产业链又存在着竞争和互补的关系。

   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要核心因素是中上游纺织制造部分,以出口外销市场为主,其核心的关键点在于:企业的设备(自动化能力)、研发能力(技术水平)、成本和规模、订单稳定性;下游品牌零售部分:以国内内销市场为主,其核心的关键点在于:品牌、产品(设计)、渠道、供应链等。

上游纺织原料端:主要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的生产占比较高。

中游主体为服装纺织企业。中国服装纺织行业中游涉及环节众多,包括纱线、布和面料的生产等。不同环节的生产工艺有所不同,多数服装纺织企业仅涉足其中部分环节。如上市纺织企业鲁泰纺织主要从事面料生产及行业下游的服装生产。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等原料经过服装纺织企业加工后制成面料,服装纺织企业再将面料提供给行业下游的服装企业,由服装企业将其加工成服装成品,销售给消费者。

中国服装纺织行业产业链下游是服装企业及消费者,服装企业将服装纺织企业生产的面料进一步加工成服装成品,销售给消费者。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提高,服装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有所提高,促使服装企业对服装纺织的需求进一步提升。

   2.2 商业模式

  上游

  上游:原辅料制造以外销市场为主,具有明显的制造业属性。原辅料制造属于纺织制造板块,主要指将棉麻丝毛、化工原料等初始原材加工制成布料及配件等。目前我国原辅料制造企业以外销为主,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壁垒强、成本控制能力强、享有规模效应。

  原料:包括天然材料和化纤,天然材料主要分为棉纺、毛纺、其他原料(麻、皮革等)。

  辅料:主要是拉链、钮扣等。

  印染:主要涉及将原材料(棉花、羊毛)、纱线以及坯布进行染色和整理的过程。

  棉纺:受棉价和汇率影响较大,行业已经处在成熟期,国内棉纺业步入成熟,营收利润增速放缓。

  毛纺:高端细分行业迎来集中度提升。羊毛纺织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畜牧业、中游的毛纺纺纱以及下游的毛纺织造。我国毛纺纺纱工业早期以粗纺厂为主,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毛精纺企业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毛精纺纱行业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过对羊毛的精加工生产获取较为稳定的加工费。毛纺行业为传统产业,冗长的产业链使得纺纱环节受羊毛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而织造和服装企业则受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影响较大。中国是最大的羊毛加工国家,羊毛加工量占世界比重为35%,而澳大利亚是最大的羊毛原毛供给国。我国毛纺工业高度市场化且产业链完整,能生产加工不同质量、各种品类的产品。

  其他天然原料及辅料:皮革、丝绸、麻、纽扣拉链等。皮革行业目前增长较慢,主要受限于下游皮鞋等制品销售增长放缓,以及动物保护主义的盛行,发展不太稳定。

  茧丝绸行业规模较小,全球主要产能集中在国内。从国内各地的产能结构看来, 纺织行业的辅料主要包括纽扣、拉链等产品,辅料市场目前处在停滞状态,A股上市公司是全国辅料行业的绝对龙头。

  印染:与环保政策高度相关的周期性子行业。印染行业名下的子行业众多,其中棉织物印染会单设印染厂。印染行业运行质量持续改善,盈利能力平稳。产能分布情况看,产能主要集中在沿海五省,特别是浙江一地,特别是萧山和浙江绍兴,但龙头企业占比并不高。环保政策对印染行业的供给端具有重大影响,也是纺服板块最具有周期性的子行业。印染行业因为污染较大,因此除了需要关注染料、助剂等原材料价格、印染企业产能情况和下游需求外,还需要特别关注环保政策对行业的巨大影响。一般来说,在重大会议期间,以及环保政策收紧时期,行业都会有大规模临时性的产能关停情况,会使得供给快速收缩,印染价格上涨。此外,上游染料价格的波动对印染价格也有直接影响。

  原辅料:原材料价格和汇率最关键,棉纺、毛纺以及丝绸行业研究方法的共性较强。原材料成本几乎占了棉纺纱线、毛纺纱线和生丝生产成本的70%以上。因此棉花、羊毛及蚕茧价格是研究这些行业的重要指标。由于上市的纺织企业出口占比一般占50%以上,多以美元结算,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化情况也是重要因素。最后,产业政策对成熟的完全竞争型行业亦有较大影响。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主要关注产能、产量、订单量和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等指标。

  中游

  中游服装生产有OEM/ODM/OBM三种模式,毛利率依次升高。目前,从我国行业终端收入来看,约有60%来自外销加工制造,40%来自内销品牌零售,后者的占比呈逐渐提升趋势。

  OEM模式毛利率5-10%,大部分国内服装制造企业均采用此模式。OEM即原始设备制造,在这种模式下,制造企业只需按照客户需求进行生产加工,赚取加工费;设计、开发、宣传及控制销售渠道等环节均由产品品牌拥有者负责。

  ODM模式毛利率稍高于OEM,可以达到10-20%ODM即原始设计制造,这类制造企业需要按照客户的需求同时进行设计和生产,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主动发现客户需求、设计出能让终端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OBM模式毛利率最高,可以达到35-50%OBMOwn Brand Manufacturing,自有品牌制造。这类企业拥有自主品牌,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商业运营,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故毛利率水平最高。

   纺织服装行业的品牌类公司分成功能型产品和时尚型产品。功能型产品类似于食品饮料和家电行业的产品,消费者消费时更看重产品本身的功能、本质,理性地做出消费决策,并且不愿意为品牌付出过高溢价。

   时尚型产品,消费者消费时看重的是否时尚,是否有情感认同,愿意为自己喜欢的设计、品牌多付费,是相对感性地做出的决策,往往愿意为品牌付较高溢价。女装、休闲服装、体育服饰、设计师品牌等属于时尚型产品。在研究这类公司时,我们主要考虑:品牌的生命周期、单一品牌的市场空间、设计团队、品牌调性、渠道、是否多品牌化运作等因素。

箱包、内衣、功能性服装、婴童、家纺、部分男装等大体上属于功能型产品。在研究这类公司时,我们主要考虑:产品性价比、功能性、购买渠道、行业空间的大小等。箱包行业概况:发展初期增速快、空间大,集中度低,未来有望品牌化、规模化。国内箱包市场竞争激烈,经营模式以ODM/OEM为主,产业链集中于上游辅料和中游代工。

   内衣行业概况:增速保持两位数,行业高度分散,龙头市占率低。我国内衣行业高度分散,龙头市占率低。由于进入门槛较低,行业盈利能力较强,众多中小企业纷纷进入市场。行业收入最高的公司都市丽人的市场份额仅为2.8%,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行业龙头的市占率均超过15%

   婴童行业概况: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持续上升。童装行业概况:受益二胎政策市场扩容,处于景气发展阶段,但品牌众多竞争激烈集中度低。

家纺行业概况: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进入壁垒低,行业集中度低。无品牌产品占据主要市场。

   女装:品牌分散,呈现多品牌集团趋势。国内女装行业的零售额正在不断上涨,增速维持在7%左右,上市女装现并购潮,并购带来业绩大幅增长。女装上市公司数量颇多,由于设计风格和定位各异,因此一般规模不大。

   男装:规模增长,业绩回升。国内男装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壮大,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休闲装:行业增长迅速,增速超越行业整体。

   鞋业:行业处在调整期,皮鞋行业增速放缓,女鞋市场进入低速增长阶段。除了经典消费品研究框架外,功能性产品呈现明显极致性价比趋势,由于型号品质相对标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某些特定用途,个性化时尚度程度较低,所以存货不存在较大减值风险。这类功能型产品更容易电商化,也更容易出现较大体量的公司。例如像箱包、内衣、家纺等子行业。

  

下游

  下游品牌服饰销售以内销市场为主,具有明显的零售业属性。品牌服装销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品牌定位、强大的产品设计能力、渠道建设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由于品牌运营和商业渠道运营分别能够在服装生产销售产业链中占到的商业价值比重(40-50%30-40%)远远高于加工生产环节(10-20%),故品牌商毛利率显著高于制造行业。近年来,中国服饰品牌商毛利率在40-50%左右,而服饰制造行业毛利率仅15%左右。

   品牌服饰来说,研究方法与零售行业大致相同,同时需要特别注意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质量的把控。品牌服装多为直营或代理模式的零售门店,渠道在街边店、商场、购物中心、电商平台等均有分布。从门店经营角度说,和其他零售大致相同。从不同渠道看,线上店和实体店的经营有一些区别。从公司整体的角度看,还需要关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质量。

服装品牌实体门店经营的关键指标包括门店坪效、租金扣点、店面陈列、产品设计、营销服务等。从经营者和投资者角度,门店的地理位置、租金或扣点多少、每平方米的销售额、每个店员贡献的销售收入、VIP会员人数、连带销售率、复购率、正价售罄率等指标均需要考察。从消费者角度,门店的大小、装修陈列、背景音乐、产品设计、折扣率、销售人员话术等都影响其消费心理。

   供应链行业市场空间广阔,中小企业及互联网企业需求强烈。服装市场体量巨大,为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从高速成长到稳步发展,电商行业马太效应渐强。B2B电商占比最高,移动端网购增速快。各大平台竞争激烈。网络零售交易规模不断攀升,占社会零售比重逐步提升。垂直领域蓬勃发展,拼多多头条和抖音系等性价比和内容电商崛起。

   跨境电商:跨境出口景气度较高。跨境进口电商较零售电商集中度低。跨境出口好于跨境进口,持续看好跨境出口电商。例如南极人以品牌授权运营为核心的国民电商帝国,未来增长空间来自于其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

由于电商行业的运营本质与传统的渠道类商业系统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关注的核心指标也必然会有不同。而在大电商行业内,对于不同的模式,例如交易性电商平台和电商运营企业,其核心指标可能也会有区别。基于此,我们从前端(接近用户端)到后端,从直接影响盈利到间接影响盈利,建立了一个二维坐标系统,将GMV、用户数等指标划分开,可以系统的建立一个电商企业的研究体系。

通过关注和检测这些核心指标,我们基本上可以对一个电商企业的成长程度和健康程度有一定的认知,从而管窥行业变迁。主要监测指标有:GMV(商品零售总额)、线上门店数量、SKU(库存进出计量单位)、用户数和活跃用户数、经销商数量、客单价、转化效率及转化率、佣金扣点、流量指标、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KOL)等。

       2.3 技术发展

      纺织服装的创新来自于纺织原料、纺织工艺、服装设计、营销、大数据和信息化等带来的全面创新。

EPFL开发出新型弹性纤维,或改变智能服装。该纤维可以检测到最轻微的压力和应变,在恢复初始形状前可以承受接近5倍的变形,这些特点都足以保证其完美地应用于智能服装、假肢,以及机器人的人工神经。

LED和传感器被直接织入纺织纤维,或可实现健康监测。新型纳米传感器催生可穿戴的智能纺织品。韩国研究人员利用天然蚕丝,开发出耐高温丝基电子纺织物。

UBC研究人员解决了纺织复合材料起皱的问题。

       2.4 政策监管

纺织服装行业的主管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国家工信部等政府部委以及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流行色协会等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产业政策的制定、产品开发和推广的行政指导、项目审批和产业扶持基金的管理,其相关职能包括: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平衡、拟订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实施监督检查执行工作等。

国家商务部及其下属各级机构是国内服装行业进出口业务、特许经营业务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以及特许经营的监督管理。

国家工信部主要负责制定与组织实施行业发展规划、监测分析行业运行动态、统计发布行业相关信息等。

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流行色协会等是我国服装及服装零售行业的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负责协助政府部门维护行业及企业合法权益,并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政策法规主要有工信部《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和《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商务部《关于促进中国品牌消费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

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

      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

     纺织服装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

          3.2 发展和价格驱动机制

        3.2.1 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

长期看,国内劳动力和环保等成本上行,纺织制造竞争力下降。纺织服装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国内最低工资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环保要求的逐步加强,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比较优势逐步收窄,产能逐步向东南亚转移。从国内来看,纱线产量、布产量自18年以来基本保持下行趋势,国内纺织制造企业亏损面不断提升。

    电商类公司成为行业最具成长性公司。近几年,淘品牌、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精选电商、直播电商等先后崛起,成为这个传统没落行业中最亮眼的新星。

功能型产品呈现出了明显的极致性价比趋势,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本身的功能与品质、追求性价比,给予的品牌溢价越来越低,这类功能型产品更容易电商化,也更容易出现较大体量的公司,例如像箱包、内衣、家纺等子行业;而时尚产品,消费者在消费时,考虑了更多的感情、偏好因素,不仅仅是因为产品的功能性去消费,情感的认同、潮流的驱使等成为消费决策时的重要因素。这类产品,品牌调性、设计创新尤其重要,这类产品不容易电商化,而较难形成单一品牌较大规模的公司。

    驱动因素

原材料市场规模、技术持续进步,带动行业发展;中国服装纺织的原材料市场近年来在规模、技术等方面持续进步,为服装纺织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棉花作为重要的天然纤维,其市场价格和汇率波动将直接影响到服装纺织行业发展。

居民服装消费增多,服装需求多样化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促使中国居民的收入持续提升,服装消费支出不断增多,推动服装纺织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随着工业 4.0 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大数据、AI、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服装纺织行业在产品生产、销售渠道、产品研发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制约因素

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支出上升服装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中国劳动力人口减少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从事制造业的意愿下降,服装纺织企业的人工成本支出日益提升,严重影响到企业发展。

行业整体缺乏创新能力,技术水平低当前,中国服装纺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缺乏,技术落后,主要原因为服装纺织的技术门槛低,进入行业的企业众多,市场中存在大量中小型企业。具有研发创新能力的机构缺乏合作意识和技术共享意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经济增长放缓,外部环境不稳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增长放缓。

3.3 竞争分析

纺织服装行业围绕产业链竞争。中国是世界上纺织服装产业链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各个产业链环节均有诞生世界级公司的可能性。

上游原辅料企业及代工企业:这类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几年,国内劳动力成本高企,东南亚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低、税收优惠等原因,成为全球纺织服装行业产业转移重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该行业的中小企业,但我们通过行业调研了解到,东南亚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不完善(例如印染产能不足、工厂管理经验缺乏等),中国很多大的公司正在快速布局东南亚,东南亚的低成本优势+中国国内产业链资源+中国国内企业的管理经验+中国国内企业的稳定客户,使很多中国企业获得新的增长机遇。

功能型品牌企业:高性价比的新国货正在蓬勃发展,理解消费是中国国内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重功能性产品更容易和国外品牌竞争,这在手机、汽车、家电等领域已开始呈现,纺织服装行业在箱包、功能性服装、内衣等行业,也有望诞生新国货龙头。

个性化品牌企业:参考国外的个性化品牌企业,做大企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ZARA这种以来满足顾客日新月异的需求,一种是几大奢侈品集团那种靠并购多品牌,去满足不同个性化市场,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在此领域也正在崛起一批企业。一些成长较快的企业在树立自身品牌、收购国际品牌、产品多元化方面持续投入。

    纺织服装行业属于轻工业制造业,产业链比较长,上游纺织加工具有制造业特征,下游品牌服装具有零售业特征。上游子行业由于与棉花、石油相关,有一定的周期性,下游子行业除了四季度达到销售旺季之外,没有明显特征。

   纺织服装行业波特五力分析

   1) 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对于纺织服装行业,由于行业本身的进入壁垒较低,其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包括了众多方面的企业来源,如新材料面料服装加工企业、纺织行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企业以及所有具备雄厚资金实力、先进管理理念、时尚设计思路、接轨国际技术的企业。

   2) 替代品的威胁:由于服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就整体来说不存在替代品的影响,因此该行业替代品潜在的威胁基本可以忽略。但在细分市场,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进步开发及时尚潮流观点的变化,将出现部分产品的更新换代,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3) 买方议价的能力:对于服装行业来说,由于国外需求下降,尤其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债务危机的持续,将影响其对服装进口的需求:同时由于越南等具备低成本环境的服装出口国家对国际服装贸易市场的争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服装产品出口价格。大量国内企业被迫由外贸为主转向内销为主,在国内市场较为稳定的情况下,企业很可能通过降低产品价格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从而导致利润下降。

   4) 供应商议价的能力:服装行业供应商主要是上游纺织行业的供应者,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小,使用原料一般没有特殊要求,因此我国服装行业供应商大部分不具备很强的议价能力。

   5)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服装行业内部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较为激烈,市场份额较为集中。需求增幅大幅放缓的情况下,行业内部竞争进一步加剧,品牌、价格、质量和服务将成为竞争的主要焦点,综合实力强的竞争者将在市场中占得先机。

   3.4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

   中国主要企业有稳健医疗[300888.SZ]、豫园股份[600655.SH]、雅戈尔[600177.SH]、海澜之家[600398.SH]、森马服饰[002563.SZ]、老凤祥[600612.SH]、周大生[002867.SZ]、太平鸟[603877.SH]、朗姿股份[002612.SZ]、星期六[002291.SZ]、安踏体育[2020.HK]、申洲国际[2313.HK]、普拉达[1913.HK]、李宁[2331.HK]、滔搏[6110.HK]、波司登[3998.HK]、裕元集团[0551.HK]、新秀丽[1910.HK]、特步国际[1368.HK]、晶苑国际[2232.HK]等。

   1) 雅戈尔[600177.SH] 是以品牌服装、地产开发、金融投资三大板块为主的多元并进、成长中的国际化集团。公司拥有衬衫、西服、西裤、夹克和领带五项名牌产品,在国内同行中优势明显。公司是我国近年来服装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之一,综合实力和盈利能力居服装企业前列,是国内首家同时拥有衬衫、西服全自动吊挂流水线的服装企业,并率先将世界上免烫后整理工艺引进国内。公司以大会员为切入口,联动会员、股东及潜在粉丝,充分应用大数据手段360°采集会员信息,形成以大会员为核心的闭环,进行全渠道营销。届时,线上微商城、电商网站、社交媒体、手机终端移动社交、APP等平台将与线下雅戈尔门店同步联动,跨平台、跨渠道、跨区域实现线上线下营销模式的无缝链接,以更精准的差异化营销和跨界异业联盟,为会员提供更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2) 森马服饰[002563.SZ] 是以虚拟经营为特色,以系列成人休闲服饰和儿童服饰为主导产品的品牌服饰企业。自企业创办以来,森马服饰就采用了虚拟经营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将服装生产外包,专注于产品设计、品牌传播、供应链管理及渠道拓展,长板做长,短板外包。公司以整合创新,共赢发展为经营思路,着力扮演好渠道规划者、资源整合者、品牌管理者、人文力行者四种角色,立足服装实业,立足国内市场,立足品牌建设,立足人文引领,以国际化视野整合全球优势资源,以专注的心态和执著的精神做实业,走出了一条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路子。

   3) 李宁[2331.HK]为中国领先的体育品牌企业之一。集团拥有本身之品牌、研究、设计、制造、经销及零售实力。集团之产品包括运动及休闲用途之运动鞋、服装及配件,而该等产品主要以集团自有之李宁牌出售,其余产品以集团获独家授权在中国及澳门使用之KAPPA牌出售。集团已在中国市场建立广泛之经销商及零售网络。集团向经销商销售产品,而该等经销商在集团监督下经营李宁牌及KAPPA牌特许零售门市。集团亦自行经营李宁牌及KAPPA牌零售及特约专柜。

   3.5 全球重要竞争者

全球非中国主要企业有耐克公司(NIKE)[NKE.N]、露露柠檬[LULU.O]、威富公司(VF)[VFC.N]LEVI STRAUSS[LEVI.N]DECKERS OUTDOOR[DECK.N]、拉夫劳伦(RALPH LAUREN)[RL.N]CAPRI[CPRI.N]、哥伦比亚户外[COLM.O]、名乐体育[ML2.DF]、嘉莉慧芭[GWI2.DF]FASHIONETTE[FSNT.DF]VALENS HOLDING[FKEK.DF]ELUMEO[ELB.DF]KERING[0IIH.L]GEOX ORD SHS[0KHH.L]BIJOU BRIGITTE MODISCHE ACCESS ORD SHS[0N2Q.L]CHRISTIAN DIOR ORD SHS[0NPL.L]PANDORA HOLDING[0NQC.L]、尤尼吉可[3103.T]GILDAN ACTIVEWEAR[GIL.TO]CANADA GOOSE[GOOS.TO]LVMH集团[MC.PA]、爱马仕国际[RMS.PA]、开云集团[KER.PA]、盟可睐[MONC.BSI]FILA HOLDINGS[081660.KS]等。

  1) 安德玛(UNDER ARMOUR)-A[UAA.N]是一家体育装备生产商,主要开发、销售和分销男士、女士及青少年品牌运动用品,还设计并销售各种合成微纤维制成的服装和配饰。

  2) LEVI STRAUSS[LEVI.N]LEVI STRAUSSCO是世界领先的服装公司之一,发明了蓝色牛仔裤。今天,它设计营销包括牛仔裤,休闲和正装裤,上衣,短裤,裙子,夹克,鞋类和相关配件的产品。Levi's品牌在全球牛仔品类别中具有最高的品牌知名度。

  3) 耐克公司(NIKE)[NKE.N]:耐克公司是全球著名的体育运动用品制造商,前身是蓝带体育用品公司。公司生产的体育用品包罗万象,例如服装、鞋类、运动器材等。

第四章 未来行业展望

1. 年轻化、个性化趋势愈加明显。当前,年轻消费者在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国内消费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M型消费结构,高端和低端消费市场稳步增长,中间市场逐步缩小。

2. 时尚变革加速行业细分。在新消费群体崛起的过程中,企业无法像过去捕捉607080年代消费群体的消费偏好去对90后、00后消费群体标签化,这就意味着新一轮消费升级更加多变、多元、多维。个性化、细分化、差异化的生活形态导致品牌诉求无法统一,众多服装品牌会推出年轻化、风格化的副线品牌,更多小而美的小众品牌受到青睐,年轻化、高端化逐渐成为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

3. 移动社交成为新消费引擎。移动社交既可以积极地刺激用户消费需求,还可以运用社交平台的信息共享功能,通过用户的口碑形成裂变式的网络传播,熟人的体验式消费体验和传播能更有效地为商品做背书,增强用户的信任度和消费信心的同时不断提升购买频次和效率,使品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更有温度,建立起类似社交好友的紧密且直接的链接,更好地满足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4. 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服装行业的渠道不单局限于线上或者线下,而应该把渠道进行整合。

5. 预期未来纺织服装行业原辅料及代工企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强调功能性的品牌企业将诞生较大公司,强调个性的品牌企业将出现多品牌并购趋势。

(文章中图表略)

上一页 浙江省印染行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下一页日本拟将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等2项物质定为第一类特定化学物质

版权所有: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   浙ICP备06054880号
电话:0571-87039794 28807660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138号2号楼东5楼502室